张志忠个人资料
张志忠,1955年生于北京。话剧、影视演员。1971年考入哈尔滨话剧院,1986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1998年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张志忠照片
张志忠主要作品
章老师
何涛郭达2007天啸----谷锦云邵兵2007特战DR师/青春正步走梅教授王连平陈刚2007跤王刘七爷少也凌肃潇2007在路上----谷锦云王姬2006十月怀胎项康顾曹保平牛莉2006古镇大河----陈家林谢兰2005大宋提刑官史文俊阚卫平何冰2004警察抓小偷/女公安局长常青山张国庆柳渊2004我不是差等生容校长潘欣欣唐静、冯宪珍、肖辉2003非常使命方川岳高狄何赛飞2002雷霆出击----张中一曹培昌2000《突出重围范英明舒崇福杜雨露2000太平天国杨秀清陈家林高兰村2000文成公主李道宗蔡晓晴曹颖1998乱世英豪/黑骑将军/一代名将刘永福刘永福梁凯程张咏1996张文祥刺马/投名状风云------------1995绝密203----罗捷陈宝国1995远东阴谋----陈家林师小红1992新儿女英雄传------------1991啊,昆仑------------(按首映时间排)
年份
话剧名
2009
《知己》
2008
《生·活》
2007
《榆树下的欲望》
2006
《有一种毒药》
2004
《开市大吉》
2002
《足球俱乐部》
2001
《蔡文姬》
1996
《阮玲玉》
1996
《圣僧鸠摩罗什》
1994
《满江红》
1991
《庄稼汉》
1990
《暖冬》
1989
《曹植》
1989
《蛾》
1988
《安提戈涅》
1988
《桑树坪纪事》
1988
《虎符》
1987
《哈姆莱特》
1985
《飞吧,海燕》
1984
《十五的月亮》
1983
《蒙蒙雨啊蒙蒙雨》
1982
《吉它轻轻弹》
1981
《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
1980
《拳王》
1978
《保尔·柯察金》
1977
《救救她》
1973
《风华正茂》
年份
片名
角色
合作演员
2011
辛亥
张季鸾
濮存昕李洪涛丁志诚
朗诵:电视剧《大宋提刑官》片尾曲《满江红》,《悲剧的诞生》(上)(下),《喜剧的诞生》
小品:1987年《雨巷》中饰失意青年
张志忠奖项荣誉
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中国话剧"金狮奖"
首届中央戏剧学院"学院奖"(表演奖)
马来西亚文化部"94"国庆戏剧节纪念奖 张志忠朗诵
电影《冼星海》获第十九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电影《冼星海》获珠海电影节"小百花"最佳男主角奖
首届全国电视小品大奖赛三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奖
中国剧协黑龙江分会"荣誉奖"
首届东北话剧节表演一等奖
首届东北地区小品汇演个人优秀表演奖
第三届黑龙江省文花创作大奖荣誉奖
黑龙江戏剧小品大赛导演一等奖
黑龙江省文化艺术事业"奖励基金奖"
哈市艺术人员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哈市"十佳演员"称号
第三届哈市天鹅文艺大奖"优秀表演奖"
2012年第4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提名《铁人王进喜》
情况介绍
1955年11月张志忠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原以为可以长成一个京腔京韵的正宗北京人,可是,命运却偏偏给张志忠的人生来了一个曲折前行。就在他不满7岁那年,张志忠随父母下放来到了哈尔滨。
两个月后,张志忠该上小学了,太平区民乐小学---那是他度过六年小学生活的地方。
不长时间,这个从北京来的张志忠,不仅能说一口纯正的东北口音的普通话,还练就一身游泳的本领。
对于张志忠来说,生活在哈尔滨的36年时间里,道里区给他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
演员张志忠张志忠小学从太平区民乐小学毕业以后,中学就读于太平区第十二中学,家里也一直住在太平区,只是偶尔父母有时间,才带他们几个孩子到道里区去逛一逛。那时候在张志忠的印象当中,仿佛只有道里区、南岗区才是真正的哈尔滨市。因此,每次只要听父母说要去道里、南岗,他的心里就别提有多兴奋了。
张志忠说,自从爸爸妈妈领着他们几个孩子去过道里区、南岗区,他才知道城市原来是那个样子的,幼小的孩子心中充满了向往。张志忠只要有机会回哈尔滨,无论多忙,他都要抽时间到中央大街走一走,他自己很诗意地总结说:"那不是在走路,而是在走过历史!"是啊,他岂止是走过中央大街的历史,他更是在用一种特殊的形式,走过自己成长的历程,因为那条大街上也留下了他作为一个孩子的童年的欢乐与向往。
哈尔滨对张志忠来说,并不仅仅是一个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更是他事业走向成功的起点,用他自己的话说,那里有无数个手把手教过他的老师与前辈。
1971年,张志忠从太平区第十二中学毕业后,凭借自己的聪颖与天资,顺利考入了哈尔滨话剧院。说起这个过程,张志忠说他最应该感谢的就是他的中学音乐老师孙淑筠,因为孙老师可以称得上是他的启蒙老师。那时候,孙老师拉着手风琴给他们上音乐课,而张志忠就坐在教室的第一排,随着孙老师悠扬的手风琴声,张志忠卖力地唱着,集体唱完之后,孙老师让小张志忠跟着伴奏独自唱一遍。他唱完之后,教室里是掌声一片。从那以后,孙老师推荐张志忠进了学校的宣传队。
不久,中学就要毕业了,当时哈尔滨话剧院演员彭玉的女儿和张志忠是同学,彭玉对这些孩子也很熟悉,知道他们要毕业了,彭玉就来问他:"志忠,你不考话剧院啊?"当时把张志忠就给问住了,自己能行吗?
巧的是,孙淑筠老师的想法与彭玉不谋而合。彭玉亲自为张志忠编排了一套节目,有朗诵、小品等,并一招一式地教给他,一点一滴地纠正他……张志忠说他是幸运的,因为在成长的路上遇到了这么多的好老师。
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排练,张志忠在话剧院的考试中毫不费力地就考取了。从此,他走上了自己心爱的舞台。刚到话剧院的时候,张志忠对自己的要求甚是严格,每天都在排练场练到深夜。可以说,张志忠今天凭借自己的实力开拓出来的一片天地,与当年在哈尔滨话剧院练功房里每一个夜晚的苦练密不可分,正是那时的一分分耕耘,才有今天的累累硕果。
哈尔滨话剧院在17年前排演了原创大型写意话剧《蛾》,其演出形式的创造性和独特的艺术想象力震动了全国演艺界。该剧在1989年获得首届东北地区话剧节优秀演出奖。编剧、导演、演员分别获得全部的一等奖。而张志忠也因主演此剧于1990年获得国家第七届"梅花奖"。从那以后,张志忠在话剧舞台上一发而不可收,凭借自己的实力出演了《救救她》、《保尔·柯察金》、《蔡文姬》、《虎符》等一大批剧目,获得了很多的奖项。
张志忠在哈尔滨话剧院一共呆了28年,这28年既是他事业起步的阶段,也是他事业走向颠峰的时期。他记得曾经在那里度过的日日夜夜,记得那里每一位帮助过他的师长与同行们……
《太平天国》
扮演杨秀清是张志忠从艺以来接到的最重要的角色,为此,他苦做案头工作。张志忠说,他眼里的杨秀清是一个出身低微却天资聪颖、智计深沉的人,他指挥打仗往往与古兵法不谋而合,而且很能治理朝政。为了演绎好这一人物,张志忠采用了"冷处理"的办法:面部表情冷峻、说话节奏沉稳、手势富有力度,显示出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
《天啸》
《天啸》在电视剧《天啸》中,张志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粗中有细、有勇有谋、敢作敢当的军人形象。为了塑造好这个人物,从开机到关机,他整整75天没有睡好一个安稳觉,常常是夜不能寝,半夜三更爬起来研读剧本。他说,他过去也演过部队领导,但真正让他领衔主演部队领导的戏,这还是第一次,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军人的戏。他反复对那个时期人物的思想、行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进行揣摩。为此,他每天除了进现场演戏,只要有空隙时间,他都是在研读剧本,找出每场戏的戏核和人物关系的链接点,并将自己对每场戏的心得看法,详细记在剧本空栏中,真正用心、用功去演这个人物。
《天地粮人》
《天地粮人》一贯以"硬汉"形象示人的张志忠,堪称性格派的代表,此次他在《天地粮人》中扮演凭借妻子娘家的高官背景,顺利当上副省长的曲正平,然而政见上的迥异,使得他与好友高远分道扬镳,成为势不两立的敌人。具有丰富表演经历的他,将挣扎于情感和利欲的人物性格刻画得逼真动人。
《在路上》
这是一部展示内审人风采的长篇电视连续剧,主人公内部审计部部长--田浩然,凭着深厚的专业知识、踏实深入的工作作风,把坚守原则看作比生命还重要。从选项、立项,风险预测上层层把关,将兼并的企业重新整合、打造,不断给天海集团注入新的新鲜血液,赢得了龙城市委市政府、集团董事会的高度赞扬,更使他的老上级董事长孟显龙对他刮目相看,给他及他的内审部门一把尚方宝剑--内审报告对集团所有项目都有一票决定权。看完此剧,对田浩然的人品和坚守原则的态度很是赞赏,同时对他能有那样的审计环境而欣慰。
创作札记
舞台,永远驻守的家园
----"高希天"创作日记
话剧《有一种毒药》剧照重新回到阔别已久的排练场,心中油然升起一种亲切感。一切似乎都是那样的熟悉,犹如骨髓配型成功一样百分百的吻合,好像一下子就融入了进去。望着每一块布景、每一件道具及每一位合作者,我这位曾经视舞台艺术如生命、被中戏的同学戏称为"戏癌",而如今却对舞台表现出一种冷漠态度的"游子",被感动了,我回来了。
回来了,我又回到了熟悉的排练场……
每日早早来到排练场,一个人静静地,一支烟,一杯茶,细细揣摩昨日已排过的段落和即将排练的下一场。一句台词翻来覆去地诵读,找到它最好的、最准确的表达方式和感觉。一段戏拿出几套方案反复与导演斟酌。我兴奋、我更激动,因为我又重新站在舞台上主宰自己所饰人物的命运了。这就是话剧呀!它不会有拍影视"一条儿过"留下的遗憾。这就是舞台吸引我的无穷魅力。
只有话剧才会给你这样的时间和空间,允许你将一句台词,一段戏掰开了揉碎了去斟酌、推敲、探讨、争论。对手与对手之间,你来我往,你传达给我一个信息,我将如何准确接受;再如何恰到好处地反馈回去,像"推手"一样丝丝入扣,一环套一环,其过程真是美妙至极。
在平庸和粗俗的深处发掘诗情画意
----《榆树下欲望》创作心得
话剧《榆树下的欲望》剧照我首先是要感谢伟大的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先生为我们留下了《榆树下的欲望》这部震撼人心的不朽剧作,才得以使我们这些中国的"戏剧人"能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有机会重新演绎这部"人间悲剧"。
这次塑造的《榆树下的欲望》中凯伯特形象,也同样倾注了我太多的心血。这个无数伟大演员塑造过的"父亲"形象,我该怎么演?我将如何去塑造?
绝不去重复上一个,始终是我追求的目标!
最终,我把凯伯特定位在:一个国王、一个严夫严父、一个孤独可悲的老人。
我演吴兆骞
话剧《知己》剧照吴兆骞形象的塑造
此次参与郭启宏先生花费近三十年之心血而铸成的力作《知己》的创作,实乃我人生的大幸事。能塑造一位清代文人形象,正是我梦寐以求的。毫无疑问,最终目的是"不但要尽可能完美的完成人物塑造",而且一定要超越前一个。清朝戏,自己除了在影视剧中接触过外,在舞台上完整地上演一出清代人间悲喜大戏尚属首次。
初始,可以说心中无底。无数的未知在前面等着我。全新的人物,全新的年代,全新的剧本,全新的导演构思,未来的演出是一个什么样子--不知道。
于是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认真研读剧本,把初读剧本当作一顿饕餮大餐,细嚼慢咽,反复品味。因为这是一个在创作中不可小觑、十分重要的环节。
记得在哈尔滨话剧院学员班的时候,我的恩师高岚先生就曾告诫我们:"第一次读剧本,一定要选择一个安静的时刻,要认真阅读,一气呵成,并记录下自己真实的感受。"我牢牢记住了这些话并沿用至今。历经几十年的表演经验方体味出其中的奥妙,体味到"初读"的无穷力量。
演出中,观众首先看到的是流放之前的吴兆骞。此时的他狂傲不羁,不把一般人放在眼里。在小茶馆里引经据典、出口成诗。我紧紧抓住这些特征,把他的风采展现出来,与第三阶段的"回归"形成强烈对比,从而引起观众最后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