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冬个人资料
杨冬,男,汉族,无党派人士。祖籍江苏,1951年生于上海。1965年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附中。1969年到吉林省延边地区插队务农,先后做过农民、工人和机关文秘工作。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1982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995年至1998年期间,任吉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现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杨冬照片
杨冬人物评价
杨冬教授"他是一位真正值得学生尊敬的好老师!首先,他的学术钻研精神和学术水平令人称赞;其次,他对学生要求严格、负责但又是最平易近人的好老师。"这是学生眼中的杨冬。而杨冬自己说:"我没做过什么,只是做了一名老师该做的事。"他说,自己就是一名平平凡凡的老师--这是他给自己的定位。但是在这句话的背后,是杨冬多年来辛勤的付出。当老师容易,做一名好教师难。吉林大学文学院杨冬教授25年来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讲授"欧美文学史""西方文学批评史""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西方现代小说理论"等课程。其中,本科专业课程"欧美文学史"被评为吉林大学优秀课程,教学成果曾获我校"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1998年,杨冬教授被评为"吉林大学优秀教师"。2002年,他被聘为该校"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首批项目--"欧美文学史课程建设"岗位正职负责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他自己的教学理念和风格。至今,25年过去了,提起杨冬的课,当年曾听过他讲课的学生仍津津乐道。
杨冬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1982年,大学本科毕业后,他没有回到生活条件相对优裕的上海老家,而是在老师的动员下留校任教。很快他就担当起了欧美文学史和新建的西方文学批评史的教学重担,西方文学批评史在当时中国的高校中可谓开了先河。从此,他在这里扎下了根。一晃25年过去了,杨冬也从青年迈入了中年,他已深深地爱上了这片他曾经为之艰苦奋斗过的热土,深深爱着教师这神圣的职业。
虽然已经有25年的教学经验,可是每次在课前他还是会认真仔细地备课,并重新查阅资料,在由杨冬自己编写的近80万字文稿的基础上填充新的知识。为了给学生们提供最前沿的学术信息,他常年订阅《文汇读书周报》《书屋》《读书》等报刊,有时间便到书店查看新书上市情况。上课时,杨冬总是随身带着很多书籍,因为每堂课他都要给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理论书籍。其实,带参考书籍不仅是为了介绍方便,更重要的是他要告诉学生们这些书已经被翻译引进,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
至真至诚
尽管身为博士生导师,但无论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博士生的课,杨冬在25年的教学生涯中几乎从未落过一节课。无论遇到怎样的情况,他也会选择在课程间隙出去,决不会耽误课程。杨冬严格按照教学时间上课,即使是给博士生上课,也都会坚持到学期末。2006年底,在他的最后一节课的前一天,他也及时从中国人大邀请的会议中抽身赶回,完成一个老师的职责。
学生们都说:"现在已经没有几个老师能真正做到从不落课。能做到或许容易,但能一直坚持做到就不是一般的职业精神那么简单了。从杨老师身上,我们真正体会到了'负责'所容纳的份量,看到现实中的最好诠释!"
德高为范
和杨冬交流,会让你觉得"老师"应该是一个很高贵的词汇。有学生感慨道,杨冬老师的高贵应该孕育于朴素,他的生活并不艰苦,但他没有戴名贵的手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衣服,只是穿得干净利索;也有学生认为这种高贵是孕育于尊重,杨冬老师会在课前早早赶到教室,又常常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课余时间总是会虚心地询问学生,自己是否需要改进,上课的进度是否合适;更有学生说这种高贵应该是孕育于智慧,杨老师总是会想出很多的花样让我们感受课本上的知识,拓展我们的视野,他教授的不仅是课本上应试的知识,更多的是社会现实和为人处事。
尽管杨冬身为研究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老师,但是很多英美文学专业、日本文学专业,甚至包括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学生都会找他交流,而他也都不厌其烦地听大家谈论对于论文的想法,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曾经有一位现当代文学的博士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向杨冬谈到了她论文的构思,可是他听完后直接说抱歉,因为觉得自己对那个领域还不够熟悉,不能提出有价值的看法。然而4天后,当杨冬从通辽上完课回到学校时,他立刻给自己的学生打电话说想和那个现当代文学的博士生再谈谈论文的事。其实在火车上或在回宾馆休息的间歇,杨冬都认真对那个论题进行了思考,以求给学生一个有效的建议。
杨冬常常告诫学生:"做学问没有捷径可循,要做就要沉下去。做学问要读经典论著,并且要沉下去反复阅读。"虽然批评理论在常人看来枯燥无味是非常高深的学问,但杨冬在写文章时对一手理论书籍从来都是反复阅读数遍才出一篇稿子。同时,他经常要求学生认真写好每本书的读书笔记,并认真地与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
为学生修改论文杨冬总是一丝不苟,即使是对自修生,也绝不马虎,交上来的论文都会得到他诚恳的有建议性的评语。有时他甚至会牺牲自己宝贵的时间对学生当面提出修改意见。杨冬对每位学生都非常负责,包括具体的思路以及平日的阅读情况等都很关心,对于每位学生论题的选择他更为熟悉。平时看书时,只要看到相关的书讯或与论文有关的摘论,他都会电话告知学生。就在其他老师都在努力扩招时,杨冬却始终很冷静,他常说:"现在把学生都招进来他们很高兴,可能让他们都走出去才是对他们真正的负责。"
杨冬认为能否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是衡量"师德"的重要标准。他说:"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学生是事业得以延续的基础,教师更应该是一个榜样,身体力行,把正气和所知所学都教给学生。"为此,他始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在他心里始终坚持着"言教重于身教"的信念,并以行动为此做了最好的注释。
在生活中,杨冬对待学生像慈父一般,平易近人地与学生讨论问题,学生的情绪有波动、精神不好、生活困难他都看在眼里,及时进行疏导和帮助,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中。每次回上海老家探亲,他都会给同学们带些特产,包括他作为交换教师在韩国教学半年,回国时,也会特意从韩国给十几个学生带一套精美的油笔,让每个学生深受感动。
"爱在细微中,严在当严处",好脾气的杨冬对学生也有"严"的一面。他的"严"主要体现在要求学生遵守学术道德,严防学术造假上。他以严谨的态度影响学生,他的论文都要经过反复修改,写一篇论文从来没有立即发表,而是至少放上一两年才拿出发表,因为他希望自己的文章在时间中沉淀,让论文获得提升的空间。在学术上倾心相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杨冬也指导学生学会堂堂正正做人,帮助学生树立做学问所必备的学术道德准则。为此,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起到了表率的作用。杨冬的论文从来都是自己独立完成,不与其他人合写,他本着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亲自进行研究、思考,在学术论文中所使用的他人研究成果,包括观点、结论等都一一注明原始文献的出处,甚至详细到哪一页。因为杨冬坚持治学容不得一点马虎,为了得到更权威的资料,他亲自带学生们去北大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希望学生们也养成扎实的学风,学术诚实,抵制浮躁。
学生的每一篇论文他都会一字一句地进行修改,但绝不抢先署自己的名字。对此他的态度十分坚决:"学生自己做出来的事情是他们的成果,今天他看到老师利用权力占了自己的便宜,将来他就会去占别人的便宜,我们要把好的品质一代代往下传,而不能把违背学术道德的作风教给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学生比我强就意味着我们的学科得到了认可。这是我最高兴的一点。"杨冬这样说。
说起西方文学批评史,在杨冬还是学生时,就对这个当时很少有人接触的领域产生了兴趣。杨冬凭借着最初的理想和青年人的拼劲、韧劲,坚持理论研究近20年。他在吉林大学开设的"西方文学批评史"课程在全国开了先河。为了理论研究,多年来,书店在杨冬的生活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从不逛商店的他,只会自己亲自去选鞋,因为只有自己的脚才知道鞋是否合适。而"西方文学批评史"就是杨冬最合适的一双鞋。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9年的苦心研究,1998年他独立撰写并出版了《西方文学批评史》一书。有学者评价这本书:打开了西方文学批评之门,了却了几代中国学者近一个世纪的夙愿,从此中国大学的西方文学批评史讲堂上有了中国学者自己的教科书。它是近期西方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力作,标明中国学者的学术实力足以在世界学术之林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
对于"西方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是杨冬毕生的追求,他认为自己充实愉快,毕竟人能够真正从事自己理想的事业是件不容易的事,为此他感到很庆幸。虽然理论研究不免枯燥,但是通过自己的耕耘而获得成绩是最幸福的事,杨冬认为写作是最适合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在,杨冬正在扩充其"西方文学批评通史"的当代部分,上百万字的论著,容纳了他无数的心血。
为了使自己的书籍更权威准确,即使是写几万字的内容,杨冬也常常要查阅几十万字的资料。杨冬的辛苦,学生们都很清楚。学生们都希望帮助老师,哪怕只是搜集些资料,可是他从来没有要求过。10余年来,杨冬始终强调和坚持独立的钻研精神。正是如此,从杨冬那里学生们真切学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具体内涵,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的方法,更重要的还有如何为人的道理。
在采访之初,笔者和杨冬一提起"师德标兵"的事,他便摇着头说:"弄错了,不应是我,其实默默付出的老师很多,我只是一个平凡的读书人,恰巧从事了教师这个行业罢了。"换做别人,笔者或许多少会怀疑他是否在过分谦虚。然而了解杨冬的人都知道,他是真诚的。采访中,他的事情大多是从学生口中得知。为了这次采访,杨冬的学生甚至要从沈阳赶回来为记者提供资料,因为他们希望这样一个不善于宣传自己,总是默默无闻地在这个喧闹的世界中独处于自己心灵的一角,守护着那最平常也最易被人忽视的职责的老师能够得到大家更多的认可。学生们都说:"杨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每年评选优秀先进,他总是不断推辞。杨老师为人谦和、正直,无论在学术精神上,还是人格品质方面,都是一个堪称很有个性和魅力,被大家广为推崇和赞誉的好老师!"在杨冬自己看来,当一个好教师,就是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想要做实在的学问就不能功利和浮躁。杨冬就是这样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地用实际行动实践着他的诺言。
杨冬所带的学生毕业了一届又一届,但是曾经有过的那份最珍贵的师生情谊,将永远珍藏在老师和学生们心中。而杨冬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就是接到学生的电话,继续为他们传道、授业、解惑。春华秋实,用心血和汗水去耕耘的大地怎会不肥沃?岁月的累积,杨冬将继续坚持,并将收获更多
杨冬教学情况
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讲授"欧美文学史"、"西方文学批评史"、"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西方现代小说理论"等课程。
荣誉情况
论著曾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吉林省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7项科研奖励。本科专业课程"欧美文学史"被评为吉林大学优秀课程,教学成果曾获吉林大学"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2002年,他被聘为该校"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首批项目--"欧美文学史课程建设"岗位正职负责人。
个人获得1998年"吉林大学优秀教师",2006年吉林大学师德标兵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