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楚生个人资料
蔡楚生(1906-1968)走过的是一条现实主义、电影民族化的艺术创造道路。他编导的影片大都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控诉旧中国的社会、统治阶级的腐败,倾吐人民大众的心声,呼唤黎明解放的到来。他导演的影片艺术特色鲜明,故事曲折动人,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刻划细腻入微,内涵丰富,从多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
蔡楚生照片
蔡楚生人物生平
蔡楚生,他被评论界誉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中国现实主蔡楚生义电影的奠基人",1906年出生于上海,广东省潮阳县(今广东省汕头市)铜盂镇集星村人。蔡楚生读过4年私塾,后以各种旧报纸作为课本,
刻苦自学。1925年,在汕头参加店员工会,组织进业白话剧社,担任戏剧演出的编剧、导演、演员,并试写文章和绘画。1926年,和进业剧社的同人协助上海华剧影片公司在汕头拍摄外景,与人合作编写了滑稽短片《呆运》,这是其对电影最初的尝试。1929年到上海,曾在几家影片公司当临时演员、剧务、美工、宣传、场记、置景、副导演、编剧,学习电影艺术的各门知识。1929年,入明星影片公司,任郑正秋的助理导演和副导演,协助拍摄了《战地小同胞》(1929)、《碎琴楼》(1930)、《桃花湖》(1930)、《红泪影》(1931)等6部影片。1931年夏,加入联华影业公司,正式担任编剧、导演。先后创作了《南国之春》(1932)和《粉红色的梦》(1932)。这两部作品反映出浓厚的感伤情调,脱离了当时的严酷现实。受到了左翼电影工作者的批评。在此期间,蔡楚生与他人联合编导了反映"一二八"抗日的故事影片《共赴国难》(1932)。1933年,蔡楚生参加了中国电影文化协会,被选为执行委员,接着导演了影片《都会的早晨》,标志着他创作思想上的重大转变。1934年,编导影片《渔光曲》,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轰动影坛,创造了当时中国影片卖座的最高纪录。影片在1935年2月举行的莫斯科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1935年 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他先后导演了《新女性》、《迷途的羔羊》(1934,蔡楚生导演)和《王老五》等影片。同时,还创作了《飞花村》、《两毛钱》和《歌舞班》3个电影剧本。抗日战争爆发后,蔡楚生由上海到香港,团结一部分粤语电影工作者,积极筹划拍摄抗战影片,于1938年连续编写了《血溅宝山城》和《游击进行曲》两部粤语影片的剧本。后又编导了表现上海人民在沦陷区进行不屈斗争的影片《孤岛天堂》(1939)和歌颂香港工人热情支持抗战的影片《前程万里》(1941)。
1945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蔡楚生回到上海,参加联华影艺社和昆仑影业公司的创建,并任昆仑的编导。1947年,与郑君里合作编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部影片,再次创造了国产影片卖座的最高纪录,当时被誉为"中国电影发展途程上的一支指路标"。同年冬,去香港,参加了推进华南电影的改进工作。1949年到北平,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和电影局副局长、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和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58年,他在珠江电影制片厂编导了影片《南海潮》(只完成上集,1963)。影片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和地方色彩,上映后,受到观众的欢迎。
从30年代到60年代,蔡楚生的电影创作,紧扣时代的脉搏,吸取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结构特点,影片的故事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引人入胜。同时,他善于运用对比、呼应的艺术手法,把贫与富、美与丑、善与恶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和生活场景组接成有鲜明对照意义的镜头,使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以及细腻的细节刻画,又都使他的电影创作显出独特的风格。
1963年,蔡楚生在建国后执导的电影、也是他的最后一部电影《南海潮》上映。当他准备拍摄下集的时候,"文革"开始了,他被诬陷为"牛鬼蛇神",惨遭迫害。1968年7月15日,62岁的蔡楚生,含冤去世。11年后,冤案平反,时间掌握在历史的手中,永存的还有那无法消灭的银幕形象。
蔡楚生除编导、拍摄影片、担任电影领导工作外,还发表过散文、杂文、电影理论、电影评论和回忆录文章多篇。其中,《对分镜头剧本和文学剧本的一些看法》及《创作四题》等,阐述了他的实践体会和对电影艺术的精辟见解,具有重要意义。
蔡楚生家族成员
林银菊(1922年-1968年)
陈曼云(1941年-1968年)
长女:蔡梦兰-86岁
次女:蔡海云-82岁
三女:蔡小云-74岁 幼子:蔡明-71岁
父:蔡良(1882-1941) 母:郑清修(1885-1953)
电影作品
1932年:《南国之春》、《共赴国难》、《粉红色的梦》1933年:《都会的早晨》1934年:《渔光曲》、《新女性》1936年:《迷途的羔羊》1937年:《王老五》、《联华交响曲.八:小五义》1939年:《孤岛天堂》1941年:《前程万里》1947年:《一江春水向东流》1962年:《南海潮》(上集) 1928年:《奇女子》1929年:《战地小同胞》1930年:《碎琴楼》1931年:《红泪影》 1929年:《无敌英雄》1933年:《春潮》1934年:《飞花村》1937年:《艺海风光.三:歌舞班》、《联华交响曲.一:两毛钱》1938年:《血溅宝山城》1941年:《正气歌》 1950年:《珠江泪》1951年:《羊城恨史》 1927年:《呆运》1928年:《海外奇缘》(饰:霍基)1929年:《女伶复仇记》(饰:蔡久芗)、《热血男儿》、《无敌英雄》1930年:《桃花湖》1931年:《银汉双星》、《杀人的小姐》相关言论
一个编剧导演人不仅仅是随便把一个故事搬上胶片就算完事,而他至少应该是一个作家,一个有独特的风格、正确的认识而为大众所有的作家。
作品介评
作品蔡楚生的代表作是《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郑君里合导)。这两部影片都分别创造了三、四十年代国产影片最高上座纪录。特别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非常典型的体现了他善于动用电影艺术的综合手段,从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欣赏心理出发,采取对比手法,讴歌真、善、美,鞭鞑假、恶、丑的独特艺术风格。这部史诗式的影片有着辽阔的社会背景,事件纷繁,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时间跨度大。但影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首尾呼应默契,时空转换不露痕迹。这是蔡楚生娴熟地运用我国传统艺术表现技巧所获得的良好艺术效果。特别是他吸收章回小说及戏曲展开情节的手法,并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段用交叉和对比相结合的形式,在同一时间下转换空间,使之情节步步展开,直至高潮结局。蔡楚生编导的影片深为中国广大观众所喜爱,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新女性》上映
继《渔光曲》之后,蔡楚生又导演了孙师毅编剧的《新女性》,于1935年2月春节完成上映。剧本故事大体取材于当时自杀而死的电影女演员艾霞的一生。出身于书香门第、受过高等教育的韦明(阮玲玉饰)离家出走,与所爱的人结婚,生下一女。不久,遭遗弃。她到一所私立女中任教师,学校董事王博士看上了她,被她拒绝。王博士辞退韦明,韦明负债累累,女儿又患了肺炎。韦明写的小说已交出版公司,但无法预支稿费。为了拯救女儿的生命,她被迫按一个鸨母的摆布,要去做"一夜的奴隶",谁知接待的人竟是王博士。就在韦明的小说出版之时,韦明因为承受不了种种折磨而服毒自杀。韦明送进医院,得以复苏,她喊着:"我要活,我要报复!"恳求医生拯救她。但她终于离开了人世。孙师毅作词、聂耳作曲的影片主题歌《新女性歌》,以浑厚有力的曲调,刻画了新女性的形象:
新的女性,是生产的女性大众;
新的女性,是社会的劳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