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觉醒
回到母校,于和伟是为了参加“让红色精神浸润新时代青年的心灵”主题对谈。
“新”,是于和伟在《觉醒年代》中扮演陈独秀后,观众留下的最深印象。于和伟也形容这次的表演就像“与老朋友重新认识”。在看了大量的文献之后,于和伟通过设计人物丰富的生活细节,将高远、激昂的革命者形象和生动、朴实的普通人形象完美地结合在荧屏中的陈独秀身上。
有一场戏,工人葛树贵去陈独秀家里,看到陈独秀在包饺子说“您这么大的人物还亲自包饺子啊!”陈独秀说,“我还亲自上厕所。”这句台词就是于和伟自己加的,“我通过分析觉得陈独秀就是这样一个人,应该把生活化的台词加进去。”此外,还有出场吃日式料理、到朋友家吃饭、在自家喝酒、与工友一起吃火锅,和蔡元培一起边吃花生边阐述他的革命理论……这些和吃饭相关的戏颇为有趣。爱吃的人最能体会饥饿的滋味,所以当陈独秀看到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茫茫逃荒民众时,他嚎啕大哭:“我们得建党……一个可以将中国引向光明、让中国人过上好日子的党,为了他们能够像人一样地活着,为了他们能够拥有人的权利、人的快乐、人的尊严。”
这样贴近人心的表达,赢得了年轻观众的心,也包括于和伟17岁的女儿。“以前,女儿从来不和我说我演的戏,每次我给女儿发微信,等她回复像等圣旨一样,半天才一句。”于和伟说,“这次《觉醒年代》,她主动发消息给我,满屏都是在跟我分享她的感受。”于和伟立即截屏,转给导演张永新,“你看,《觉醒年代》真的让我女儿这样的年轻人也‘觉醒’了。”
一路不变心
回到母校,于和伟很放松,拿出当年的学生证晒给师弟师妹们看,“你们看我当年是这副模样,就该知道我一定是凭着出色的演技才考进来的。”
1990年,于和伟高中毕业后去了抚顺话剧团工作,晚上打架子鼓挣点外快,攒了点钱,两年后,他决定要去实现自己的演戏梦。其实于和伟最初是想考中戏,为了艺考,他住的是10块钱一晚的大通铺,吃的是菜市场里两块钱管饱的油条豆腐脑,路上搭过运泥沙的马车当顺风车,他总是给家里报喜不报忧。最终,他考上了中戏,但因为是个大专班,他想再来上戏试试。北京一个月下来,于和伟带着一脸络腮胡子来到上海,老师慧眼识珠,让他如愿以偿。
毕业后,于和伟也曾经历过没有戏接的日子,他就买张公园的门票,一坐就是一天,“老师教我们,要观察生活,我就看各种各样的人。”于和伟已经演过70多个角色,《谁可相依》里的钱书明、《历史的天空》里的万古碑等让人恨得牙痒痒;《真情年代》里的李和平让人心生敬意……去年,抖音上有人把他几个角色的台词剪到一起,结果变成了火爆全网的“于和伟蹦迪”。朋友发给他看,他后知后觉,“他们说我憨一点没关系,人为什么不憨一点呢,多好玩。”
曾经有一个阶段,于和伟也迷茫,因为大家都喜欢帅哥,喜欢颜值高的,只要够酷够帅就可以了。“迷茫的时候,我也曾在一些玄幻剧中飞来飞去,差点就变了心。”于和伟说,“后来我觉得我飞不了。这些年大家都在回归初心,更看重的仍然是演员的塑造能力。”出走半生,归来还是那个少年。(新民晚报记者吴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