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为促进智能建造和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召开了“新型中国装配式地下结构产业科技”技术经验研讨会。记者有幸采访了与会专家,国内地下建筑结构设计师,国家一级建造师蒋宇。
 
记者: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叠合结构和普通混凝土结构相比在地下建筑设计应用过程中有何特色?
蒋宇:两者结构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结构体系全部构件自重更轻:SPCS结构体系通过融合叠合柱、叠合梁、双面叠合墙、叠合板,相比较传统实心预制柱、墙与叠合楼板、梁的组合方式,主要受力构件的重量更轻,便于运输与吊装,对塔吊和其他起重设备的最大吊起重量要求较低。二是连接方式更加有效:常见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竖向构件,采用灌浆套筒连接方式,难以保证注浆质量且无法后期检测;而SPCS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叠合结构连接采用钢筋套筒机械连接,不设置预埋套筒,从而保证施工质量。三是安全性更高:SPCS结构体系可减少高空作业,增加施工安全性。
 
本网记者:地下建筑结构业内的三大“恐惧”技术上已解决,哪些行业适合分布需要研究?
蒋宇:转入地下,并不意味着人们需要成为“地鼠”。“在地下我们怕黑暗、怕不知道方向、怕空气不好,现在地下的三大‘恐惧’在技术上已经得到了解决。现在,建造者们不仅可以通过光学技术把太阳光直接导人地下,还可以模拟各种光形成与地面相同的“阳光灿烂”;装上传感器,接入物联网。这样,所有的人和物都能实现地下定位,配套智能标识屏,在地下也不怕迷路;还可以通过空气流通系统调节温度,获得新鲜空气和最舒适的温度。当然,“地下城”的建设并不是主张人生活在地下,“哪些行业适合放在地下,哪些行业适合放在地面,要进行分析。
记者:您觉得目前地下空间的开发存在什么问题?
蒋宇:国内地下空间的开发属于初期过去的阶段。大家已经认识到现存的问题,就是缺少地面地下一体化的规划。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地下空间的人文环境和人文生态。这里“生态”就是指生活环境,比如合适的温湿度和新鲜空气,要让人们在地下感觉到很温馨。
记者:现在提出的大城市战略里面就谈到韧性城市,特别是韧性地下基础设施,为什么要说韧性?
蒋宇:地铁只要隧道稍微裂缝就可能不许运行,如果没有电和水就不可以运行。如果我们能利用地热或者把核电放在地下,那么有水有食品,人类就能在那里生存,避免灾害、战争。所以韧性地下结构和韧性地下空间这个概念是基于整个韧性基础设施提出来的。(记者:张茂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