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中国室内设计,杭州永远占有重要篇幅,这么多年来,杭州设计人才辈出,从60后的陈耀光、陈林、陈懿文,到70后的谢天、叶飞、陈飞波、张建、林森、蒋建宇,再到80后的朱晓鸣、徐粱、沈墨等,都以各自的方式共筑杭州室内设计的精彩的面貌。

边界 | 黄三秀访谈录

 

众所周知,中国的室内并没有系统的评价体系,系统地梳理一个城市的室内设计发展史因此也变得非常困难。建构一个地区的设计发展历史,关键性人物成为无法绕开的话题,因此通过代表性人物的访谈去勾勒杭州设计多元而丰富的面貌成为可能。我们希望摒弃门户之见,以尽量客观的态度,去报道当下的杭州室内设计图景。在此,特别感谢大自然地板对本次系列采访活动的大力支持。

访谈节录

id+c:我们策划的这个访谈围绕杭州设计三十五年的发展这个主题,你来杭州8年了,你是如何看待杭州设计的?我的认知可能也就局限在我来杭州的这个时间段,来杭州之前,我想找可以去工作的单位,但发现没有多少单位可以选择。但这几年,杭州设计变化还是蛮大的,许多的年轻的设计事物所,起点都非常高,他们有些从海外学成归来,甚至有些有在大师事务所工作的经历。杭州设计给我的感觉很丰富,整个氛围比较松动,特别自然,我还是很喜欢这样的感觉的。

id+c:据我了解,你们公司也有做地产设计,但你们给我的感觉,跟其他的做地产公司状态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可能是我们的项目比较杂一点,因为设计这个事,我觉得项目只是功能不同。比如售楼部样板间,它可能是地产营销的一个环节吧,它的目的可能是类似于展厅,在销售环节供客户参观。购物中心、店、办公室、零售,他们各自的目的不同,空间性质不同,我们的设计策略也不一样。可能是因为我们项目类型比较多,关注的点也没有完全的局限到地产这一范畴,我们是希望能够用比较学术的设计思维,能够带动手上各个项目达到一个高度。

id+c:公司取名边界设计,有什么特别含义吗?这其实是从绘画的二维空间得到的启发,因为我们觉得其实不管画画,还是做空间都是在做关系,那么有了关系之后,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两个物体或者多个物体中间部分的边界。室内空间可以小到两个面,两个材质它都有这种边界关系,就像大陆和海洋临界的海岸线往往是最丰富,往往魔鬼都在这个角落里。我们认为这是蛮重要的一个学术上的一个词汇,它的点覆盖蛮多的,包括空间与人的关系,有很多内容都是这个词汇里面所包含的,我们也会很专注的按照这一点来延伸。

id+c:一体化设计是近年来,大家谈的比较多的话题,你们是否也认可这样的观点?

好多年前,建筑、景观、室内已经分开了,最近室内又被分为软装、硬装,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扯淡的事。当你设计一个空间或者做一个建筑,你对这个空间这个位置需要什么样的氛围?什么样的灯光?什么样的家具?颜色、质感等可能都已经比较有数了。我希望这个氛围聊天灯光比较暗,然后有包裹感比较强的墙体或者家具,这样赋予安全感,边上有壁炉或者什么样的状态,但最后分来分去,分成几个不同的专业,几个不同的团队来做,最后你想把握肯定特别难的。

id+c:在你们的项目实践中,你们在践行这一观念吗?

我们会主动的去做,但是面对市场既有的细分格局很难,但是我们都会尽量的去控制,比如说业主已经分给几个单位去设计了,我们会去多做一点去协调,比如说在建筑的前期就介入,比如说我们希望这个居住空间更大,然后哪里开窗?观井管井是不是挪走?然后是不是天光开掉?这是前端。至于后端,比如说跟家居的软装公司会过方案,我们提出要求,尽量在前端把很多想加的软装都提前订掉,比如说我们希望是哪一款灯?哪一款家居具?尽量让不可控的口能够小一些。

边界 | 黄三秀访谈录

 

黄三秀边界空间设计创始合伙人

与高巍东,施甫共同创立边界空间设计

 

专注于建筑、室内设计

用研究的态度对待每个项目,挖掘空间功能价值和精神价值

关注探寻空间边界和精神边界以及相互的影响

事务所作品获得多个国内外奖项

并发表于多个国际设计媒体,包括ArchDaily, Gooood, Frame等

 

代表作品

边界 | 黄三秀访谈录

 


边界 | 黄三秀访谈录

 


边界 | 黄三秀访谈录

 


边界 | 黄三秀访谈录

 


边界 | 黄三秀访谈录

 


边界 | 黄三秀访谈录

 


边界 | 黄三秀访谈录

 


边界 | 黄三秀访谈录

 


边界 | 黄三秀访谈录

 


边界 | 黄三秀访谈录